您现在的位置首页 > 业务栏目 > 组工文化 > 自身建设

采取“三个三”破解农村党员教

发布时间:2010-01-22 08:16:18    访问次数:      佚名     信息来源: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
  •   近年来,江西省安远县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,不断创新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与载体,构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,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主要做法是:

      注重“三个结合”,把握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规律性

      1、注重“分”与“合”相结合。根据党员的个性特点,推行了农村党员“五式”分类教育管理机制,即:对在职党员实行“目标式”考核管理,对无职党员实行“志愿式”引导管理,对流动党员实行“服务式”跟踪管理,对年老党员实行“温馨式”关爱管理,对困难党员实行“帮扶式”服务管理,有效增强了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、操作性和实效性。在平时以党小组为单位组织党员分类开展活动的同时,坚持每季度以支部为单位开展集体活动,着重试行了集党员学习日、党员议事日、党员活动日、党员服务日、党员走访日于一体的农村党员“五日一体”活动制度。原则上以乡镇党委为单位,每个季度统一确定一天时间,要求各村集中开展“五日一体”活动,有效破解了“三会一课”难题,创新了党员活动模式,丰富了党员活动内涵,促进了党员活动的经常化、规范化和制度化。

      2、注重“内”和“外”相结合。对在家农村党员,着重增强其“双带”致富能力。依托党员创业孵化基地和党员创业培训学院,整合部门单位优惠政策,帮助党员解决“发展无资金、致富无技术、创业无项目”的难题。对外出流动党员,我县依托商会、乡情联谊会建立了6个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。既破解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题,又探索了一条依托流动党员招商引资的新路子。2008年以来全县依托流动党支部发展党员49名,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93名、村级后备干部216名,引进了招商项目32个。2009年还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汽车站、旅游景区、工业园区等地设立3个“流动党员驿站”,使流入我县的党员可凭卡享受住宿、餐饮等优惠,参加组织活动,让其有“家”的温暖。

      3、注重“责”与“权”相结合。一方面,积极搭建党员发挥先进性的平台,如开展党员志愿者“进区入会”活动,引导党员根据自身特长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;深入开展“双承诺三满意”(党组织承诺、党员承诺,党组织满意、党员满意、群众满意)活动,引导党员年初作出为民服务承诺,并认真践诺,取信于民。另一方面,注重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,如开展了建立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试点工作,推行了党员首议制,保障了党员的话语权,调动了党员参与、监督党内事务和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。

      坚持“三个并重”,体现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时代性

      1、坚持“管理”与“服务”并重。推行了“一栏双册双线”三项责任落实机制:一是推行了“分类帮扶机制”,解决落实乏力的问题。由乡镇党员班子成员、党员驻村干部、村支书对年轻党员、年老党员、流动党员等进行分类帮扶,并在每季开展的“双向双述双评”活动时,对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述职。二是推行了“红线预警”机制,解决监管缺位的问题。将《评分卡》编印成精美的小卡片,发放给党员,便于携带,时刻牢记,发挥作用。实行了“踩线”行为销号式整改。三是推行了“调阅考核”机制,解决成效不大的问题。实行了定期调阅“双册”和“三函”(联系函、整改函、勒令整改函)督办通报制度,加大了督查落实力度。在服务关爱党员方面,创设了党员爱心银行、党员互助会、困难党员扶助基金等载体,构建了“五卡五档”分类关爱党员长效机制(即为每位60周岁以上的老党员发放健康卡,建立健康档案;为村“两委”成员、特困党员发放保险卡,建立受益档案; 为困难党员发放互助卡,建立帮扶档案;为每位流动党员发放联系卡,建立服务档案;为县人大代表、创业致富能人党员发放听证卡,建立议事档案),让党员“有温暖”。

      2、坚持严把“入口”与畅通“出口”并重。在发展党员源头上,推行“1+3”模式(即除依托传统的村党组织这一“地域型”党组织培养发展在家优秀人才入党外,把发展源头拓宽到依托产业协会党支部发展产业能人入党、依托外出流动党员集中地的流动党员党支部发展优秀创业青年入党、依托义工联党支部发展优秀义工入党),让各类能人和先进分子都团结聚集在党组织周围。在强化发展党员责任上,推行了以“责任共担制、业务过关制、质量监管制、调度预警制”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党员层级责任制,实行发展党员“一票否决制”、党委书记负责制。重点跟踪管理对象由村级延伸到农村社区(村民小组)。2009年全县发展农村党员379名,比上年增加了45%。同时,针对部分党员意识淡薄等问题,我县结合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,开展了建立“三评一定”(党员自我评定、党员互评、党员群众民主测评,定格次)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试点工作,对“三不党员”(不参加组织生活、不交纳党费、不做党分配工作)进行严肃处理,增强了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。

      3、坚持“传统”与“现代”并重。在完善传统的“地域性”党组织设置模式的基础上,大力推行党组织“进区入会”,创设了一批产业型、功能型、服务型党组织。在坚持传统的“三会一课”制度的基础上,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,创设了党建网站、党建信息短信平台、远程教育网络等,创新了党员教育管理平台,拓展了工作领域。

      落实“三个保障”,增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性

      1、落实经费保障。推行了党组织活动经费报账制,确保每个党员每年有不少于100元的活动经费。一是坚持逐级审核的原则。采取由村党组织提出活动计划,党员驻村干部和挂点领导初审,组织委员把关,党委会讨论,乡长审批的程序,实行层层把关,据实下拨经费;二是分类拨付的原则。根据不同村党员数的多少、工作开展情况,确定拨付资金标准;三是奖优罚劣的原则,对开展活动及时、成效大的村,优先拨付足额的经费,对不开展活动、不按时开展活动、收效小的行政村,酌情扣减经费。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党组织经费保障问题。

      2、落实场所保障。2004年以来全县共新建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12个,规定在活动场所第一层设立党员活动室、党员服务站,采取村干部轮流值班的形式,使活动场所有人气、有活动,成为党员群众乐往常去的地方。同时,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房屋、祠堂、校舍等作为社区党员活动室,确保党员活动有场所。

      3、落实机制保障。各乡镇成立了专门的党建工作组,实行了党员班子成员挂村、党员乡镇干部驻村抓党建制度。推行了“三项预警”机制,把党费收缴管理、发展农村党员、组工信息调研三项基础工作作为党建工作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,实行每季预警通报。凡年内累计被预警两次的乡镇党委书记、组织委员、其他党员乡镇班子成员、党员驻村干部、党员村干部年度不能评先评优。从而较好地落实了党建责任,激发了“全员抓党建”的热情。

相关文章